最近“沈月修图技术”上了热搜:照片里,原本身材娇小的沈月和赖美云(小七)都腿长一米八:
扒出原图一看,确实小短腿修成了大长腿:
对于这个热搜所长想说,明星发照片谁不修图啊!大家都想把最好的状态呈现在社交网络上。而且这张图是小七发的。不过,沈月确实从出道以来就被网友称为“照骗”。在写真中,是甜美激萌的日系美少女:
《流星花园》剧中,被很多网友说是“打回原形”。所长并没有拿太残忍的图(顶锅盖逃)
排除光线角度和场景影响,脱离美颜滤镜的沈月也还是给人一种落差感。
关于沈月的更多分析,大家可以移步这里复习一下。今天所长就来讲讲,“照骗”的背后——现实中,姐妹淘们一起出去玩,拍拍拍美美美之后,第一件事就是坐下来打开修图软件,瘦脸、瘦身、磨皮、加滤镜。
更有甚者,某网红出现了“修图前斤,修图后90斤”的壮烈景象:
于是乎,甚至有了这样的调侃:你们的自拍别太过分,大家可都是见过面的。
纵然是句戏谑的话,但往深了想,玩笑背后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:当细腰、长腿、锥子脸、紧致白净毫无瑕疵的皮肤......这些标准被默认为“合理、正常的”,无论是现实中的我们,还是银幕上的明星,修图的力度就免不了从适度走向失衡。修图软件,正一步一步宠坏我们的审美:
首先是审美的阈值变得很高,对“非标准”的美貌可能更为苛刻——甚至对于娱乐圈里极为出彩的那些明星们,也开始各种吐槽,比如佟丽娅皮肤黑,阿娇脸圆腿粗......
其次,有经验的直男直女们对自拍照会自动开启“一键还原”功能,会直接认得磨皮美白而觉得照片是“经过处理的美貌”,不够真实。这种“照骗”的标签,可能在看到自拍照而非真人时候,就已经贴好了。
是的,全世界都喜欢标榜“真实”,综艺节目拿它来当噱头,明星拿它来立人设。可当赤裸裸的“真相”摆在眼前,却不见得大家的接受能力有多高,更别提欣赏“美的多样性”。看到明星们的身份证照片时,这种感觉尤为明显。
那么,怎么修图才不会变成“照骗”呢?为什么费尽心思修了半天却不如原图生动?关于修图的秘密,所长好好分析一下。
简单来说,修图美颜类的相机和软件,最基础的功能就是美白、磨皮,把面部的痘痘、斑点、红血丝、黑眼圈等“一键消失”。还有调整轮廓和五官,瘦脸、放大眼睛、缩小鼻翼、五官立体等。
对于姑娘们来说,修图软件让眼睛变大、脸变小、皮肤bug消失,何乐而不为?反倒是皮肤不错、浓眉大眼的姑娘们经常吐槽,自拍的效果并不理想。这里,所长附上一只被抖音滤镜毁成蛇精的迪丽热巴:
修图强度稍微轻点,颜值能打的热巴就回来了:
换回生图状态,这张镇场子的路拍动图,才是热巴的正确打开方式!
而且,美颜磨皮功能一开,皮肤纹路会丢失,无论是明星、网红,还是现实中的我们,会莫名地“千人一面”,磨皮磨成了橡胶娃娃一样的质感,反而失去了立体生动的感觉。这次颖宝上榜了:相似的表情角度,简单粗暴“一键美颜”VS正常他拍,大家感受下:
修图类的相机和软件说到底是通过程序和算法,来保证大多数人的使用体验,目的是不出错而非出彩。
就如同流水线一样,把人往“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”“白瘦幼”等方向靠拢。但如果要不惜代价换取照片的所谓好看,就容易造成“用力过猛”,比如过度追求小V脸和大五官,即使是明星也不例外,经常为了小脸长腿把背景修到扭曲。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网红脱离美颜滤镜后让人失望,面部局促并有比较重的塑胶感。比如老牌网红卓一,自拍里是文艺的纹身师:
一开直播,这满脸水肿是什么鬼?
而且,美是一种调动全身感官的体验,脱离不了场景和动态,占了满屏的大头照,五官脸型再怎么无懈可击,也不如和场景统一时、和周边环境状态互动时迷人。
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乐此不疲地玩美颜自拍呢?所长再次开启科普模式: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“虚假自我”,大意是说人在社交时展现给人群的那一个“虚假自我”,往往是高于真实自我的。
现代的社交媒体,比如微博和朋友圈,扩大了“虚假自我”的界限,年轻女孩们在朋友圈的各种分组可见中如鱼得水,就等着铺天盖地的点赞,我们甚至有时候会觉得,朋友圈里的那一个我,才是真的我。朴信惠欧尼这组图的画风,是多少女孩朋友圈的日常?
下午2点拍的照片,晚上6点才发出来,以为自己瘦了,眼袋没了,每天都有人均的下午茶,自拍里可以看到小香家包包和B家风衣,或者背景是海外小众的大教堂,随便拍都像ins网红博主。
背景环境是碧海蓝天落地窗,巧妙避开所有(容易修变形的)横竖线条,读物是村上春树,剧场里看得是王尔德的作品......
这种滤镜文化下的自我,可以说是创造性、表演性的:就像一个演员在台下准备,选角度、构图、拍照、加滤镜、配文,直到把作品传到网上,完成一次表演。生活成了素材,生活是次要的,“我”在观众的反馈里得到确认。
而美颜、磨皮、瘦脸、祛痘.......是因为在这种社交表演中,我们会不知不觉去迎合和盲从那种流水线式的审美,然后自然而然把视线聚焦在自己外貌的瑕疵上,甚至会产生外貌焦虑。所长悄悄问问你萌,这样,你们真的快乐吗?累不累?
当然,所长并不反对修图,它是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个人喜好,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一些能量。
但是,为了让自己又美又不变成“照骗”,需要克制住这种自我贬低的容貌焦虑,对于照片要还原起码的真实感。
有这样的说法“一个人的头像,代表了他的最高审美标准”,同样一张自拍或者他拍,除了展示内容本身,也可以表达出你的审美情趣,但表达美感,从来都是有门槛的。
最起码的,就是这些照片本身不要从第一步就失真。秀智这组就很真实,像是生活中随意捕捉到的瞬间:
大家都知道,相机镜头有畸变,手机镜头一般是28的焦段里。iphone的人像摄影大概在50。焦距越短的镜头,五官越大脸越小,而到了中焦端,五官和脸的比例比较接近真人;但是长焦的时候脸会变大,五官变小。所以在合理范围内,修图的时候稍微缩下鼻子、调整下眼距,嗯,没毛病!
处理好了焦距问题之后,首先应该调整的是画面大环境关系,比如色彩和光影的整体效果。看看琉花这组照片,色彩的调和颇有看点:
修完整体,具体到修脸这一关,一定要注意,人的脸其实不是完全的平面,有高低起伏,在光线的影响下会出现黑白灰的光影层次。皮肤本身需要过渡,五官的结构转折需要过渡,眉毛、眼线、嘴唇都需要有一定过渡,比如刘雯这张。相反,过曝、偏离到“妈妈都不认识”的色彩、细节的丢失,都会让照片看起来很假。
认不出系列
这种过渡也可以人为添加,前提是了解好脸部的几个骨点和肌肉走向,骨点是容易出现高光的地方,肌肉走向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些过渡面,可以在这些部位适当加一些高光和阴影,来强调结构和过度,这样才能告别网红硅胶感,看小松菜奈的自拍示范:
把握好脸部结构,就可以适当磨皮修五官了。所长提示:千万别用力过猛,别去大力磨皮到“鼻子都没了”,皮肤本身的亚光颗粒感更真实,否则很容易变成硅胶娃娃2.0。看泫雅的正确示范:
注意修瑕疵时留特点——祛痘、去黑眼圈无可厚非,但是恰到好处的小雀斑、泪痣、腮红等个人特质需要保留,因为这些只会让你更美更真实。比如广末凉子的小雀斑:
认不出系列
对于脸上的细纹各种纹路,可以减淡但是所长不建议完全磨掉,尤其是笑纹、表情纹,像新垣结衣她们,如果没了表情纹会不会变成很假的“木头美人?
这是谁家的假娃娃
确实,在照片中,生动的表情比五官重要。
当你眼睛带着情绪,整个人就像生活中很自然的状态,反而更有感染力,自己也会更轻松。
最后,所长还是要“鸡汤”一句,追求美没有错,化妆修图本身没有错,这跟爱真实的自己、正视自己完全不冲突。但美的标准是多样的,不要刻板审美左右,要记住盲目从众并不能使人真正自信。因此,没必要对美颜滤镜过于依赖,更没必要为了经营社交网络上的形象让自己疲惫。
这就像接受自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不管是修图,还是医美,所有出发点都是要在接受自己的前提下去尝试,这样你可以不害怕任何形式的离开,不会在今天没有化妆、没有穿光鲜的衣服出门而自卑而焦虑。这就是真实的我,她没有朋友圈里那么耀眼,但她真诚同样可爱。
另外照片可以一键美颜,背后也需要我们多调理作息去掉黑眼圈和痘痘,腿可以一键p瘦,背后也需要我们多健身管理身材。
带着大家玩个游戏:对着镜子,问问自己:
1.离开了化妆和修图,会不会感觉焦虑和缺乏安全感?
2.内心的自信、愉悦感,是来源于你本身,还是微博和朋友圈的点赞量?
3.我们还能接受自己本来的样貌吗?
见了天地,见了众生,最终见了自己。不像那些完美无暇的瓷娃娃,但你能说她们不美、没有力量吗?
这种接受自己原生态的美,真实又触动人心,让人感同身受。
希望宝宝们都是发自内心做某件事,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看法选择或者放弃。
最后祝福你们做什么事都能体验到快乐。
所长没啥所求的,就想你们能点下“好看”了!
所长赞赏
长按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wsnmo.com/zghyqdhzjq/15190.html